李民浩持续懵比状态。
但终于还是显示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,“汇率和全球货币体系关系很大吗”
陈哲就和杨若对视了一眼,然后齐齐一笑。
开口道:“这个问题想要给你解释清楚,那可就要从头讲起了”
这是因为,不熟悉金融经济的,还真就搞不清里面的门道。
别看老美和那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,一直以来所强调的,什么应该由市场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的言论。
事实上,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存在逻辑缺陷的。
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吗
商品的价格,取决于它的生产成本,而因为黄金白银都属于贵金属货币,也就是说,它们确实都是有生产成本的。
但是不要忘了,在1971年之后,全球的货币体系事实上都是已经脱离了贵金属的。
而处于一个无锚货币体系之下,理论上说,就是政府想印多少钱,就可以印多少钱,所以,它本身就不再存在一个客观的市场成本,而是包含了政府的意愿和主权信用在其中的,
老美就是把美元,变成了纯粹的政府主权信用,因此它们在汇率决定问题上的作用,是非常大的。
一个农业国想要借助出口制造业的拉动作用,转变为工业国,需要的是汇率的适度低估,并且保持汇率的稳定。
如果本币汇率高估,那么出口商品就没有竞争力;
如果汇率波动大,那么那些利润率低的出口企业,就不太敢签合同。
2005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,就很好的服务于国内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的发展策略。
5左右,当时有多轨价格。
此后十几年里,都在持续的贬值,贬值的速度,甚至达到了年化15左右,1994年初更是高达。
这样的一个贬值速度,意味着在整个0。
但是如果用美元计价,或者用其他国际主流货币去计价的话,就能发现国内人均gdp的增速,远远没有账面上那么好看。
而相对于老美的经济规模占比,甚至有几年是下降的。
这和当时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,都是大同小异的。
这些国家每年向联合国、向世界银行、向全球媒体汇报的经济增长数据看上去挺好看,但其实意义不大。
因为他们的汇率,长期以来都是贬值很快的。
三印声称自己的增速很快,甚至一度超过了中国。
但如果考虑到1994年以来,三印卢比对美元的汇率,每年平均贬值335的话,就清楚它的实际财富增速,就不是那么快速了。
而这段时期的大背景,是1992年的南巡,开启了招商引资和鼓励出口为组合拳,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时代。
那么想象一下,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巨型发展中经济体,通过汇率的大幅贬值,而压低了本国的劳动力、土地、环境、各种要素的价格,从而快速的挤入了东亚供应链。
就必然会导致东亚地区,原本从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的那些经济体,包括最典型的比如东南亚四小虎泰、马、菲、印等,在竞争中处于下风。
因为这些政府的组织能力和国民劳动素质,总体上是比不上国内的,那么出口部门就不可能竞争的过我国。
从而形成这几个国家的出口部门在失败,而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在低息美元热钱的涌入之下,却仍然在上升。
所以,这里面就不可避免的,出现了虚拟经济继续涨,而实体经济在衰败。
这两者之间的一种背离,就形成了泡沫,从而为东南亚经济危机塑造了一个基本面。
别的地区此后也有类似的现象。
欧盟在东扩的过程中,原苏东地区阵营的一部分人口和土地,并入到了欧洲统一市场,也就是原中东欧国家。
而这些政府的组织能力,以及国民的素质教育竞争力,要普遍高于南欧国家。
如德、法、英、荷、比、卢以及北欧等高收入经济体的市场,原本向南欧国家的出口企业是开放的。
结果在新世纪的头十年,逐步就被中东欧国家新进来的出口商给取代了。
于是就逐渐形成了2012年欧洲的次贷危机,在南欧地区爆发的这个基本面。
所以要注意,当看到类似的实体产业迁徙和消长变迁的时候,一定要对此后几年的潜在金融危机、汇率动荡、债务危机做出必要的心里准备
这样的一番言论抛出来,不只是李民浩多少有些明白了,就连杨若,都忍不住在心里感概不已。
就凭这些认知,就足以拿出一篇分量十足的经济论文了。
也不得不再次承认,自家这个男人,还真是有些能者无所不能的样子了
这样的眼光和认知,可不是啃几本金融经济的专业书籍,就能支撑起来的。
因为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。
所以能这样鞭辟入里的总结出来,把历史原因、现状分析、未来可能形成的周期逻辑,都糅合成了一套成体系的理论,可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做到的。
这也是为什么杨若说,这番总结都可以当作一篇经济论文,直接发表出去的原因了
陈哲最后才说道:“所以,联系汇率与开放金融市场,就是全球货币体系一统江湖的最有效武器和操控手段。
“这就是老美的华尔街和背后资本,得以轻松在全球范围内割韭菜的最大依仗。”